儒学”正義
“儒学”正義
黃鶴昇
何谓儒学?儒学,不就是儒家的学说吗?儒家的学说,不就是孔孟之道吗?孔孟之道,就是孔子和孟子创立的学说。其主诣是宣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此说再简单不过。
但我们追而问之,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儒学呢?既然它以孔子為主師爺,又以孔子的學說為主體,何以它不叫孔学、礼学或叫仁学?偏偏叫儒学?儒是什么意思?要说清楚它,真的不好说。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儒學,先來考察什麼是儒?
查詢百度百科,對儒是這樣解釋的:「《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赞人殉为厚葬,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這個解釋,似乎不能信服人。在周朝,人們非常重視祭祀,諸侯每月要去宗廟祭拜的,儀式非常隆重。祭祀官是很有地位的。如儒是柔弱、仰人鼻息的職業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爭當職業並效仿,《庄子·田子方》一文也有讲述穿儒服的故事,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庄子说很少,俩人打赌。庄子叫国王下命令,說凡穿儒服的人都要表里如一,即你自称是儒者就必须有儒的知识,否则名不称实者杀。几天以后,原来满街穿儒服的人不见了。可見當時的儒,是非常吃香的,很多人效仿,爭穿儒服。孔子曾在〈论语〉中說子貢,「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此話說明儒,也有剛性的一面,也不全是「柔」性。「君子儒」,就是很有剛性的一面。子貢算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他能當上個儒者,也是不簡單的職業。說明儒也不是柔弱、仰人鼻息的職業。
据现代词典解释,儒,指古代的读书人,即文人,与习武、讲武之人相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儒,显然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这一学派的人。〈史记〉又记载有人骂称“腐儒”等事来看,儒,在当时来说,可能是一些只靠嘴巴说教,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读书人,也就是所謂的「謀士」之類。现代人所说的儒者,还有泛指文质彬彬的知书识礼者。又有說「儒將」的稱謂,指的是文武雙全的人。那儒的稱謂,看來也就是文人,讀書人了。孔子做过鲁国掌管祭事礼仪的官,他是儒家的祖師爺,或许这就是儒为从事丧葬礼仪的术士由来吧?但我們以儒所尊的學說,「四書五經」的內容來解儒,以上所解意义未免太过窄,似乎不能总括儒的意涵。儒,不可能是单指从事丧葬礼的术士。孔子、孟子讲的“君子”,不可能是指“从事丧葬礼的术士”。太史公称儒太过于“博杂”,儒者虽然很注重“礼”,但要身怀“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人才称得上是儒。而懂得“六艺”可不是简单的事,太史公說,“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2儒学的内容就多得不得了,是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的,學完這樣的知識,在社会上可说是個全能的人了。這樣說來,我們稱儒者就是喪葬禮的術士,是掌管禮儀的仕官就不對了;稱儒是文人,柔弱之人也不對,六藝之中的就「射」一藝來說,就是一項武術。儒,還是要學武術。看來儒並不是個文質彬彬的文人,其還包涵其他意義。历代的史家、学者,也没有考证出儒一个确切定义,孔子也没有自称他为儒者。孔子只对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3(〈论语。雍也〉),他也没有把儒的真正概念说出来。儒学,对於中國人来说,确实是一门很诡弔的学问,孔子的学说不叫孔学而叫儒学,而儒是什么又说不太清楚。你说儒是读书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那老子、庄子、墨子他们也是读书人呀,怎么又不叫儒呢?显然儒是代表孔孟那一学派的人。据〈史记〉记载,儒这个名称,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到战国时代已很普遍,成为一种职业的代名词。〈庄子·田子方〉一文也有讲述穿儒服的故事,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庄子说很少,俩人打赌。庄子叫国王下命令,說凡穿儒服的人都要表里如一,即你自称是儒者就必须有儒的知识,否则名不称实者杀。几天以后,原来满街穿儒服的人不见了。庄子是借此来讽刺儒的名不称实。但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在庄子时代(战国时期)儒已成为一流行的族群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以穿儒服为荣。也可說在當時,儒這個職業很吃香,很有社會地位,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效仿穿儒服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证明儒在当时的政治舞台很活耀。秦始皇认为儒威胁到他的政权,所以採取措施灭儒。以儒来代表孔子那一派的学问,我看是在孔子死后不久才形成,到战国後期定型。太史公曰:“夫使孔子名布扬於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4(〈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看来使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学宗旨,孔子的学生着力不少。也可以說,是孔子的學生,把孔子述而不作的學說宣揚出去,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學派,而成就儒學的。「論語」一書,是儒學的重要典籍,也是孔子的學生得力而編輯的。此也可反映出,當年孔子並不自稱是個儒者,是後人加入的。
漢代刘歆据《周礼》的记载,不仅分析了儒的起源,而且大体描述了孔子之后儒学演变的一般情况。就儒的起源来说,刘歆强调他们是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种说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周礼·大宰》说:“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之起源甚久,似乎与王官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也不无關係。」5(引自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根據《周禮·大宰》的記述,周王朝時,儒是一種行業,排行在第四位,是以宣揚道德而得民心的鼓吹手。
使儒成为中國历代的显学,始作俑者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議,汉武帝接受并实行了。自汉武帝後的君王,均喜用儒术治国。儒术,就成为中國传统文化的主流了。那么,儒学的内容包括那些东西呢?据班固的《汉书。五行志》记载,“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憋,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灿然矣。”4从班固的记载来看,当初汉武帝推行的儒术,其内容不出《河图》、《洛书》、《周易》及孔子的《春秋》和箕子的《洪范》所说的內容。就是说,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以上五书为根据的。在漢代,經學隆興,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經書都很興行。據「史記」司馬遷的說法,儒以「六藝」為法來看,在漢武帝時,以董仲舒為首,已把《六藝》轉變為《六經》,定為儒家的經典學說。漢朝初期,是尊黃老之道為治國之術的。到了漢武帝時期,「六經」定為儒家經典應是不爭的事實。董仲舒以天人效應再加以發揚,使得道衰儒顯。黃老的道術,開始退出皇朝的政治舞台。汉武帝以后,历代儒者有所变更,對《論語》、《孟子》、《荀子》等書都有所尊。到了宋代,由朱熹為代表,把儒家所宗的學說,基本上定型为“四书五经”,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為四書。(《大学》、《中庸》原属《礼记》一书)。把《诗》、《书》、《礼》、《乐》、《易》立為五經,稱為「四書五經」(有把《春秋》列入,定為《六經》。實則《春秋》是孔子述而不作的載年史,沒有什麼講道理的內容,作為經,可說沒有什麼東西可學的。)。以朱熹的分類,儒學的內容,就是「四書五經」了。但我們從「四書五經」的內容來看儒,就有些妖嬈了。我們先來看「論語」的一段文字記載:
孔子稱“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6以孔子的說法,他的弟子沒有一個達到孔子的要求。如以孔子的標準,孔子的學生,只是學得一部分學問而已。德行、言語、政事、 文學,學生中各有優秀,但沒有一個學生是全能達到的。 那麼,我們從孔子的教學內容來看,儒學的內容就有問題了。儒可以有你儒的德行與政事,可以納入你儒學的範圍。但言語、文學,是任何一個學派都可擁有的。道、法、墨、陰陽家⋯等,都可擁有語言、文學這樣的學問,你儒怎麼就可以把「禮、樂、藝」等據為己有呢?可見儒學是多么博雜而龐大了。孔子還有一句話可以證明儒學的規範凌亂,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7“道、德、仁、藝”這四樣東西都是儒學的內容?德與仁,儒納入他的學說沒有問題,但道與藝,說是儒學的專屬品,那就有問題了。特別是「藝」,是人,無論那一學派,都是可以學的。你儒憑甚麼就可以就把「藝」納入你儒學的範疇,而其他學派不能擁有呢?我們可以說,儒學的形成,開始是比較單一的。他們原來可能就是一些祭祀的術士,後來形成「司徒之官」的一個團體,他們先尊孔子為先師,開始把孔子的學說做為宗旨進行宣傳,後來發現這些學說有限,對它的道德形而上學不能自圓其說,就不斷加入其他經典加以補充,就形成了現在的「四書五經」。
我們來看《易經》,這個問題更明顯。儒家把《易經》定為儒家的首經,是儒學最重要的經典。可是有人既認為《易經》是屬於道家,易的道,與老子的道有很多相類似的精神。如《易》說:「神無方而易無體」8,又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逐通天下之故」9,都很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有人說,《易·繫辭》是孔子所作,裡面有「子曰⋯」等句子。如果是根據這些句子來斷定是孔子所作,就更沒有道理了,沒有人稱自己為「子曰⋯」來寫東西的,這等於自我吹捧了。「子」是學生們對孔子這個老師的尊稱,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後儒稱孟子、朱子(朱熹)等均是。我們不能根據「子曰⋯」就認定《易·繫辭傳》是孔子所作。而且孔子說他是「述而不作」的人,怎麼突然作起《繫辭》來?我們且此爭論不去說它,單就作《易》的作者而說(包括《繫辭》、《彖辭》在內的作者)就認定它是孔子所作,我相信他們不一定是以儒者的身分來寫作的。《易·繫辭傳》有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10說明作《易·繫辭傳》者是沒有門派的。《易》歸於儒家學說,是後來的儒者定的。可以說,儒這個概念,在春秋戰國以前,還是比較模糊的,可能只代表一種職業,伸延到一定的知識,如祭祀涉及到很多禮的知識,禮就成為儒家學說的專利。到漢武帝時期,儒已成為一種「術」,一種職業技能。由董仲舒等人推行出一種天人效應學說,然後慢慢發展,由宋代朱熹定型。現在人們對儒學的定義,基本上是以朱熹定的「四書五經」(原為六經)為標準。他們把荀子定義為「偏儒」,不算正統的儒者。後儒當然非常明白,荀子雖讚揚孔子,但反對子思、孟子的學說。而後儒多是敬仰子思、孟子的「心性」學,所以荀子就被排斥在正宗儒者的地位。但在我看來,最能理解和吃透孔子學說精髓的人,就是荀子。孔子的學說,就是講「知禮、知言(知人)、知天命」,天命不可說,荀子以「隆禮、辯言」來宣揚孔子學說,可說是抓到孔學的重點。儒學少了《荀子》,沒有將它納入經書的範圍,實是一個遺憾。至今的儒生,一直把孟子的心性學視為學精髓,冷落荀子外在形式的禮,是儒學的一大損失。
儒學還有一個讓人遺憾的是,為了道德的正確性,竟不顧歷史的事實,生硬地否定歷史。如孟子竟否定周武王「血流漂杵」11的史實,說「盡信書,還不如無書。吾取武成二三事而已」12。孟子為了維護儒家學說的正當性,竟敢否定他們自己定為經典《尚書》的記載。《尚書》,相當於現代國家歷史紀錄的檔案文書。它記載王朝某段歷史事件,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的史實,周王朝延續八百多年一直都沒有否定。到了孟子手裡,則把它否定了。類似這樣互相矛盾的東西,儒的表現也可說「表裡不一」。如曾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很重視這個「齊家」,家庭搞不好,不可能談治國、平天下等,齊家是儒家做人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恰恰是這點,儒的祖師爺孔子做得是最差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出生入死,累累若喪家之狗,哪有錢寄回家養家糊口?孔子的家,可說是一塌糊塗:兒子早夭,比孔子早死;女兒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家境可說是遭透了。孔子那來「齊家」的能力?此外,孔子極力否定女子的作為,看不起女人。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話可以做證,有儒者為他變護。實則孔子看不起女人是有充分證據的,同是上說的《尚書》,周武王說他有「亂臣十人」13,到了孔子那裡,他則說是九人而已,因為十人中有一個是女人,孔子就不認周武王所說的話。周王朝是孔子夢寐以求、時時刻刻都想要復辟周禮的皇朝,但因他瞧不起女人,就出來否定《尚書》周武王的說詞。而後儒為了維護他們至聖先師孔子的尊嚴,竟出來為孔子辯護。說孔子沒有歧視女人芸芸。可見儒者之所為:有利於自己的,就擁抱在身上,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則給予否定。他們自己定出的儒學的範圍,可說是因後儒需要而設定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折,儒學浸衰,此僻儒之患。」14。根據班固此一說,我們可以大概明瞭儒學的範疇:
一,是古代的司徒官員所宣揚、所講述的學說。
二,其目的是幫助帝皇君子順應陰陽教化民眾。
三,其學術範疇以《六經》為主,宣揚仁義道德。祖述堯、舜的功績,遵循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
四,拜孔子為至聖先師,以便使自己的學說得到統治者的重用。
五,得道為其最高的學術宗旨。
班固還指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一些「僻儒」,為時代需要,更改儒學的內容,違離了原來的道本,致使《五經》面目全非,使儒學走向衰弱。
所以,太史公說儒「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不錯的。後來的儒者,根據班固所提的幾個要素,對儒學進行定界,也走不出這範圍。總的來說,儒學有三大體系:即以禮樂為中心的教化體系,以仁義為中心的道德體系,以中庸為中心的實踐體系。其三大體系是不變的。
梁漱溟先生做過一個東西文化不同的研究,他認為中國的儒學是關於人與人關係的學問。以此來說,儒學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和諧相處的學問。也就是通常意義上說的仁義道德形而上學。
我孤陌寡闻,无法考究“儒”从何而谓。但有人从汉字说文解字的方法來解釋:单人徬,一个“需”字,說这是人所需。以此来解,儒,就是人所需,人所需要,所要依靠的东西。儒学,就是人所需要的学问。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没有它作为依靠,作为所需要借助的知识,就不可能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人类的事业就不可能繁荣昌盛发展。儒者,就是人类文明知识的播种者,儒学,就是人类所需要的学问了。
这个说法,或許说得通的。人的生存,无法逃离天地之间。孔子的学说,正是教人如何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学问,即如何做人的学问。以此来说,孔子的学说,正是人所需要的学说,人不可须臾丢失的学说。即做人需要依靠的学问。如此称“儒”,或许更符合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原意
人生来到这个世界,他需要什么呢?必须俱备什么才可以讲人之为人呢?儒家讲的“三纲五常”就是人所需要的。没有“三纲”的等级制度,社会就乱了。现代的社会也要有政府等级机构管理民众。没有“五常”,人伦关系就乱了。〈礼记。中庸〉讲的“尊尊等、亲亲杀”等道德倫理,就是儒家學說的根據。孔子以“仁、义、礼、智、信”来说之,把人所需的“恭、良、俭、让、敬、信、诚、宽、敏、惠”等都说到了。孔孟所说的,都是强调人所需要的东西。孟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异于禽兽者几稀”,就是说,我们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多太的区别的,如果人不修炼自己,不去学习人所需要的学问,人就不可能成为人了,而是与动物差不多的东西了。这就是孔孟讲的儒学-人所需的学问。
看來儒學,就是講道德倫理的形而上學,他有一套的修身養性方法論。朱熹把它分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5儒雖將《四書五經》定為他們的經典,但有側重不同,《易經》作為首經,是重要著作。而《書經》(《尚書》),則側重《洪範》一篇。《洪範》一文,據說為商末的箕子所作,有九大範疇,是儒家治國安邦的綱領性文獻,是儒家的理論基礎。如果我們要追究起來,儒家的祖師爺,不應是孔子,而是作《洪範》的箕子。箕子比孔子早,又是儒學理論基礎的創始人,箕子實至名歸,當他莫屬。韓國有學者說,儒學是他們創造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箕子當年被周武王派去現在的朝鮮半島當諸侯國王,箕子就是韓國人的祖先了,其祖先創造了儒學的理論基礎,那麼儒學是他們發明創造的,不就很正當了嗎?但就周朝的一個諸侯國來說,中國堅持周朝是中國皇朝的正統,箕子是屬於周皇朝的一係,韓國想爭正統,理由也不充分。
儒學還有一個硬傷,就是孔子提倡的「禮」,是儒家的道德踐履中心學說,而「周禮」(「禮經」)並不是孔子的創作,而是周公,孔子是非常崇拜周公的,他說他久未夢見周公了。又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6既然禮那麼重要,是儒的重心學說,應該說儒家的創始人是周公,而不是孔子。孔子在「論語」中也承認,他是「述而不作」,他本人沒有創作出什麼理論,他所述的,都是周王朝的道德倫理。從這裡我們也可看出,班固說儒尊孔子為祖師爺,樹立一個典範,以重其言,是為了使其理論(儒術)得到統治者的重用,是有些道理的。
實際上以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有教無類」,「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忠恕人生實踐文化來說,儒學應是沒有國界和宗教的,它當屬於天下的人類文化。可惜後儒(班固稱為「僻儒」)為了使自己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趨炎附勢,譁眾取寵,使儒學變得“「五經」乖折“,“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大雜燴。自漢武帝以後,中國歷代的皇帝,多採明儒實法(以儒家教化民眾,實施法家統治手法),就是他們非常清楚,儒學只能發揮柔性作用,《說文解字》說儒,即柔,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1,班固:(《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502頁。
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2487頁。
3,《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08頁。
4,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2464頁。
5,引自「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條」。
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03頁。
7,《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27頁。
8,「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14頁。
9,「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1頁。
10,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59頁。
11,「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9月第2版,158頁。
12,「孟子」,台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第383頁。
13,「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9月第2版,149頁。
14,班固「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596頁。
15,「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1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