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先驗哲學研究(二十二)

二十二、老莊道無的「各復歸其根」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有作 「王」),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指出這個人類的心性,原來我們人類會有什麼認識,什麼概念, 什麼觀念,都是那個心性與現象發生關係而得出來的結果。有人叫這個心 性為「心因」。莊子稱為「心機」。康德則稱為「認識的形式」。這個認識的形式一 打開,人類的智慧就運作了。這就是我們人頭腦的認識程式所起的作用。所以亞當與 夏娃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就毫無懸念了。老子早就揭穿這個謎底,不是上帝把他們趕出 老子,《道德經》,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陳國慶、張養年注譯,二○○一年十月第一版,第二 六六頁。 伊甸園,而是他們自己把自己放逐的。你要有所知,有所圖謀,你是不可能在無憂無 慮的伊甸園生活的。上面我們已分析過,你一旦打開那個認識的程式,那個心就不由己了:心裝著認識的東西,心性就不全 了。心身不全,你就情志不得安寧,你內心焦慮不安,怎能無憂無慮呢?老子不僅幫 我們找到了人類回不了伊甸園的原因,而且他還為我們指出回歸伊甸園的道路。他的 「各復歸其根」,就是要我們回歸自己的本性。「歸根曰靜」,靜就是心性回歸空無的狀 態。即不再有所作為了。沒有了作為,就不再啟動認識的程式,這樣生命就回復到沒 有啟動認識程式前的狀態。我們來看我們經常使用的電腦,電腦使用多了,久而久之 就中木馬病毒了。嚴重的,怎麼也去不掉這個病毒。我們常採用的治療方法,就是將 所有以前輸入的東西全部洗去,剩下的就是電腦原裝的程式,這樣,電腦就復原了。 這個原理,就是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直至無為」的方法。你把那套認識的 程式所得到的知識損去。就是說,它不再對現象做概念了,沒有了概念的意識,也就沒 有物累和意累了,人就處在無矛盾的狀態,他就回歸到他的本性,這就是「歸根曰 靜」。人的心性靜下來,就可悟覺到人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人的一切喜怒哀樂、善 惡信念,爭權奪利,什麼榮華富貴,不假天日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都是認識的程式 在起作用,即有知的作用。如果我們悟透了這個人生常識,我們把這個認識程式關閉 了,不再讓它起作用,那麼我們的人生就能容忍世界發生的一切了。哀樂不能入,生死無所謂,鬼神無所懼,你面對的,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只是一個「表象的世界」。 這樣,你的人生就很公允,沒有什麼私心偏見了。你做到了「公」,說明你已與萬事 萬物融為一體了。再沒有甚麼敵人、善惡、愛好之分,也無古今中外的區別,一切現 象都可以自由進入你的心靈,這樣你就是全有了。人到了全有這個地步,也可以說他 的心性已包羅整個天地了,也就是包羅宇宙萬物的一切了。你已與天地容為一體,無古 今往來,「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你已無物累、情累、是非累等觀念。與時俱化,和光同 塵,這就是與道同在了。 這入了道的人,已沒有了生死觀念,即使沒有了肉身,他也是永生不死的。也就是進入到靈魂不死的境界。我們 從老子這個描述,可以看出,要得道,就得回歸人的心性本源。如何才能回歸呢?老 子的方法論很明顯:開始你要知常,即知道陸象山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我心」的悟覺)知道恆常不變的道理後,你就要損無了,就不要 啟動認識的程式了。到你損至無為後,就可以悟道了。他這個方法論與佛家的「空、 寂」、「清淨心」殊途同歸,都是要消除認識的程式,使人的心性回到空無的狀態。 這樣,心靈的窗口是敞開的,德國詩人席勒所說的現象就自由地直接進入心性那個美的灶門,而引發出大 徹大悟的鳳凰涅槃境界來。他已無所遺,無所憾,無所顧慮了,心性已與宇宙相通, 悟覺到心性那個最神秘的「太極」了。人生原來是這麼回事:我們一生所要追求的, 所要奮鬥的所謂價值,到頭來就是「虛無」兩字,什麼都不是。而所謂的觀念,人們賴於寄託的神,也只不過是意識程式惹出來的禍,是知性逼迫理性交出來的一個幻相觀 念,一切都是認識程式啟動後所帶來的結果。如果關閉這個認識的程式,人就可以無 憂無慮地生活,回到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的日子了。這就是心性的回歸,老子「各復 歸其根」的哲學洞見。幾千年來,人們一直不明白,或是不願瞭解老子「吾言甚易 知,甚易行」的話,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敢丟掉「我思」,不敢關閉認識的程式。人們 以為,沒有了知,人就等於與動物,與石頭,與死人一般無異了。這個人生還有甚麼 價值?其實,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老子真是「博大真人哉」!他竟在無的後面看到 這個人生最高的境界。我在我的《老莊道無哲學探釋》一書說康德在經驗知識後面看到一 種驗前或說超驗的知識,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哲學家;老子是在沒有知識後面看到人生最有價值的人類心性解 放,是位人類最偉大的心性學大師。我把康德說是電腦發明的鼻祖,(揭示出人類心性的認識形式,電腦之所以可 能的原理都是康德的先驗論做基礎的。)那麼老子就是排除電腦木馬病毒的能手。早 在三千多年前,老子就瞭解人類這個心性的認識程式是怎樣干擾人的自由,使人生變 為悲劇。 康德稱他的哲學為先驗論,即我稱為形而下之下的「心性論」,他要探索在 人體之下看不見,摸不著的認識形式。康德的偉大,就是他具備一種超驗的反思能 力,這種能力是以往的形而上學者所不具備的。人們喜歡說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抽象的 抽象,否定之否定,是理性思考之至極。然,黑格爾這個辯證,還是在有無之兩面(矛盾論),即有無之間進行辦證;而康德是將經驗知識排除在外,這種反轉認識能力更高 超。他把人心性下面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認識程式揭示出來了。而老子又更進一步,把人的知識損去,直至無為,這是西方理性哲學者想也不敢 想的問題。理性主義者無論如何論說,總得有個東西來做主體論述,雖然說有的對立 面是無,但還是要有。沒有東西就不好論證了,就是說,沒有笛卡兒的「我思」,一切都不能成立。老子真是個「博大真人哉」,其博大就在 這裡:他在「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後面悟覺到了道,悟覺到人生最具美好的「玄 牝之門 」。這種悟覺,可說又比康德高出一籌,已在形而上之上了。用莊子的話說 叫做「無無 」之人了(見莊子「光耀」與「無有」的對話:「光耀」看得見,摸不著;「無有」什麼都沒有,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光耀稱他為「無無之人」)。晉人王弼說老子是「有有之人」,實則他低估了老子的道。 當年老莊闡述這個道無,雖然有方法論,教你如何得道。但這個道是形而上之 上的,即用意識不能說清楚的,也可說是沒有概念的。如此後世的一些智者,用自己 的經驗感知,就給老莊的道套上一些概念進行論述。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中國的馬列 唯物論者,說老莊俱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說老莊的道是辯證的。是的,老莊 是說過許多辯證的話,如柔弱勝堅強,無用有大用,無為是有為等等,但他們說這些辯 證,最終是不要辯證,要回歸到「直至無為」的狀態,即抵達「無無」的狀態。莊子 老子,《道德經》,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陳國慶、張養年注譯,二○○一年十月第一版,第二 六五頁。 《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出版,馬恆君譯著,二○○五年一月北京第一版,第三八二頁。 說「光耀」雖然摸不著,但看得見,只要有黑暗對比,你就知道有光。只是在「有無」之間;而「無有」什麼都沒有, 你摸不著,也看不見,是個「無無」。這個「無無」之人,還有什麼辯證嗎?他不可 能再有甚麼辯證了。也許辯證法家會說,這就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呀,最後他不是統一 在這個道上了嗎?其實,辯證法家的對立統一,其最後的統一,是要有一個概念的。 如黑格爾的「上帝」,唯物論者的「物質」,這些觀念是有理性可循的。也就是說, 是由理性推理、判斷出來的一個概念。而老莊這個道,是不可名的,不可說的,即沒 有概念、觀念的,根本不存在對立統一。也可說辯證法家是在形而上的境界裡,而老 莊則是在形而上之上。這叫做「不可同日而語」,是不可以比附的。道,要跳出認識程式的圈圈,在形而上之外。 我在研讀康德哲學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理性已無法解決哲學的終極問題: 一,它無法實證理念的存在;二,無法解決意志自由的問題。三,無法面對神的存在。四,物自體不可知,找不到物質因。五,無法證實靈魂不死。解決信仰問題。 康德用《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來解決其《純粹理性批判》所提出 的問題,顯然有些過於牽強。如他用道德律令作為人先天固有的本質來向最高的善靠 攏,最後希望得到上帝的眷顧。他以此實踐理性為信仰做保票,他的方法論與孟子的 「心性」論差不多,也是「反身而誠」。然,康德這個實踐理性,只不過是從理性 回歸到知性、感性的靜觀。他還是在有的層面上。即牟宗三先生說的「執的存有論」 上。這樣有善就有惡,為何人的心性只有先天的善而沒有先天的惡呢?如果這樣說來,魔鬼撒旦就是捏造出來的了。正如黑格爾否認惡是不符合理性的,從而就否認惡 是不符合現實的東西(黑格爾:「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 現實的 。」)。這是很難說得通的。其實,人從有意識那天始,主體與客體就交互 作用了。有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善惡,是非就產生了。以康德的探索而言,他其實 已探到了人類心性那個根源。只是他不能丟掉那個智識的東西,而又掉轉頭回到知性、 感性中去。實則他的《判斷力批判》就已經點到人類本性的那個美的東西。他已看到 美是沒有概念的,沒有利害關係的,沒有目的性但符合目的性的一個心性愉悅。也就 是說,康德已看到自然美是不需要知性和理性的。若康德再進一步,就達到無的境 界了。我讀康德,也是不得其解,是讀了老子,才茅塞頓開,原來探源歸根到最後, 就是那個「無」呀!沒有了知性和理性以後,那現象就可以自由地進入心靈,天地 之大美就一一朗現了。而且他還悟覺到宇宙心― 人心性中的太極。老子這個道的境 界,不僅有最完善的美,而且達到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 的心性與宇宙是同一的,是因為我們打開認識的程式,無端端把一些現象放入心性中 作概念,就使它與宇宙相隔閡了。你把那些認識的東西排除出去,心性就「各復歸其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出版,賀麟譯,一九八○年七月第二版,第四三頁。 根」了,如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成全了,你讓那感性直覺回歸本 性,你就「感而逐通天下之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