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嗎?
秦始皇真的對中國統一起著很大的作用嗎?我們沿著歷史的足跡去看看吧。
早在秦始皇統治的三千多年前(距今已六千多年),神農氏已經統一了中國。據《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1這個記載,說明在神農氏統治時代,中國一直是統一的,後期的神農氏世衰,諸侯才作亂。於是有黃帝起來平亂,戰勝了作亂諸侯,各諸侯都服從了黃帝的領導。根據這個歷史記載,中華民族的建立,應該歸功於黃帝。我們讀歷史都知道,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建立華夏民族,我們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而沒有稱為秦皇子孫,就是中國人都認為黃帝和炎帝是我們的始祖。
到了堯、舜時代,中國已有很好的文官制度:中國分為十二個州,堯舜坐鎮中央政府,有四岳官員管理四方諸侯,有十二牧管理十二州。舜帝還制定出獎罰分明的典章制度:“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偏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賳,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2史書還記載舜帝用二十二人做各部門的首長治理天下,這二十二人分工明確,各盡其能:命禹做水利部長,命棄做農業部長;命契做教育部長;還有馴化禽畜的部長、管文藝音樂的部長、還有監察(批評時弊、監督舜帝言行的官)部長、管軍隊的部長等等。有如此系統而明確的行政架構分工,現代社會也只不過如此。於是舜帝“謀於四岳,僻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3我們試想一想,在四五千年前的舜帝時代,就有如此分工細緻、刑罰分明的典章制度。舜帝是不是在領導著一個統一的中國?史書早就記載,在舜帝時期,已經是“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書。舜典》0一0頁)了,何待幾千年後的秦始皇來“統一度量衡”?可以看出當時的舜帝,德高望重,“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4可見舜帝是多麼英明偉大,中國人稱他為聖人就不為過了。到了禹時代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分為九州,其統治疆土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其行政區域劃分相當明確,田地劃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哪些地該種植什麼、哪些水該養殖什麼都有明確的分配。“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5可以說,在禹的統治下,五穀豐登,六畜旺盛,山坡有植,到處鶯歌燕舞,天下太平。“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6我們不要小看禹這個“明度數聲樂”,這說明在禹時代,已有一套非常文明、非常完善的典章制度,在管理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方面面。我讀《尚書。禹貢》,有一個很大的驚嘆,就是禹的“九州”,疆土遼闊,人口眾多,他的版圖,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在當時交通落後,信息不發達的情況下,禹是怎樣統治中國的呢?他靠什麼來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靠什麼使人民信服他,推他“為山川明主“的?若果說他沒有一套完善的、公正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系統來管理民眾,他是不可能坐穩中國來領導九州的。
可以說,在三皇五帝時期,中國早就是統一的。在堯帝時,已制定曆法,一年366日,以閏月正四時;到了舜帝統治時期,已經是“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見5注)。再以後有文字記載的“夏、商、周”三個朝代,其文明的典章制度更是輝煌燦爛。《詩經》、《尚書》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載。《詩經》頌曰殷商的輝煌;《尚書》記載周朝的燦爛。我真不明白,為何要將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歸於秦始皇一人?讀中共編導的歷史教科書,你會覺得怪怪的,好像沒有秦始皇的出現,中國就國將不國,中國就四分五裂了?彷彿秦始皇是統一中國的大英雄。在我看來,他們如此歌頌秦始皇,就是貶低、割斷自己的民族歷史。把三千多年的中國統一歷史不要,而將秦始皇捧為中國大統一的功臣。這種將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最險惡、最無人性的暴君捧為英雄的做法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真的作出巨大貢獻嗎?
早在秦始皇滅六國前,中國的文字是統一的,大家都使用漢字,只是各國的書法不同而已。秦始皇滅六國後,規定全部按照一種書法書寫,這就是“書同文”。我們試想:假如今天我們取消草書、取消隸書,規定只能書寫楷書,那中國還有書法藝術的發展嗎?秦始皇做的,就是箝制人們思想文化的發展。這個“書同文”,可不是不同文化的“文”,而是書寫不同筆畫的“文”。用當今大陸與港台使用漢字來作比較,就是大陸用簡體字,港台用繁體字的區別。秦始皇做的,就是這麼個工作,你說對中國大統一有什麼貢獻?又如他的“車同軌”。你的車不能造得太大也不能造得太小,一定要按照秦始皇規定的尺寸做。以我們今天有大車小車的情況來看,這是是非常愚蠢的。況且在古代多是泥路,車同軌,那車行走多了,車痕越走越深,泥路很快就壞了。秦始皇不僅打破了交通工具的多樣性,而且這一法規還極不科學。不難看出,這個“車同軌”對中國統一有什麼文化思想的貢獻?一點助益都沒有。我們再來看他的“統一度量衡”。上面我們已舉出舜帝時期早就有“同律度量衡”,到了周朝,中國的算術已經有驚人的發展。周文王創《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算的公式是一樣的,只是算法不同而已。在秦始皇滅六國前,各國使用的貨幣不同,有的將黃金視為最貴的貨幣,有的將銅視為最貴的貨幣,而且造的銅錢大小也不一樣。秦始皇滅六國後,就把這一切以法律形式統一了下來。這項工作,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如我們將一公斤換成兩市斤那麼一回事。秦始皇所做的,就是:你們以後不要什麼十六兩一斤了,就以十兩一斤算吧。秦始皇所為的,都是在前人的文化基礎上,做一些畫蛇添足的工作而已,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技並沒有什麼建樹。據太史公《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這些“豐功偉績”,都是他出巡時,叫那些書生搜腸刮肚,寫成刻在石碑上的頌辭。他把他的政績,描繪得天花亂墜,功蓋三皇五帝,人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天下大同。實際上這些都是誇大其詞的吹噓之作,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來看看秦始皇在巡狩瑯琊山時,刻的石碑是怎麼說的: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楫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7讀了這些肉麻的讚詞,你會有點似曾相識。這不正是當今中共吹噓他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樣的嗎?所謂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原子彈爆炸成功”、“人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之類的“豐功偉績”。實際上只是自我吹噓之作。秦始皇的統治若真的那麼好,它也不會二世而亡了。對於秦始皇的暴政,漢代的賈誼早有總結,太史公也有記載,在此不加多說。
秦始皇的唯一功績,可能是在政治制度上有一個大突破:將以前的封建制度打破,建立“郡縣”制的君主專政。這個“郡縣”制,對中國的大統一思想文化是否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再來看看。
秦始皇滅六國後,不再進行封建分封制,採取“郡縣”制的形式進行統治。就是說,他不再採周朝的封建分封諸侯建國,而是派官員到“郡縣”去任職管理。這種行政管理架構,可以加強秦始皇一人獨裁的權力,但說是中國統一的必要條件並未見得。黃帝以來的幾千年,華夏民族都有一個向心力——天朝中國管理諸侯。天朝與各諸侯有一套完善的典禮制度在維繫,沒有人懷疑中華民族是分裂的,否則就沒有人講“夏、商、周”三個朝代了。也就是說,秦以前的夏、商、周,是採取封建制的形式來維繫中華民族的,秦始皇是採取“郡縣”制的形式來統治的。歷史已告訴我們,由於秦始皇的殘暴,他的統治維持到二世而亡。歷史沒有假如,假如說當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他不是採取李斯建議的“郡縣”制,而是回歸周朝的封建制,重新分封,將部分權力釋放給他的皇親國戚及功臣,他的江山,有可能至少可以維持四、五代,我看不會二世而亡這麼短命。它的短命,恰恰就是壞在這個君主專政的制度上。漢武帝以後的君王,都採取秦始皇這個“郡縣制”進行統治,可惜他們的王朝,沒有一個延續是超過“夏、商、周”的統治年代的。如果我們將中國的文明史劃為五千年,以秦為分界線,剛好封建社會與君主王朝各一半:大概各佔二千五百年。封建社會才經歷幾個朝代,而君主王朝就換了二十幾個。從保持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說,還是封建制度優於秦始皇的“郡縣”君主制度;從維繫一個民族命脈的文化、禮俗來說,秦始皇的措施對中華民族也沒有什麼貢獻。他把人民當黔首,焚書坑儒,箝制人民的思想行為,極大地破壞中華傳統文化。他的暴政,差點將中華優秀文化丟失殆盡,若不是二世而亡,諸子百家的學說就淹沒了。他當時只准留下農政和醫學的書籍,其他的都燒掉了。如果他的統治延續幾代,中國很多優秀文化就失傳了。到了漢初,漢高祖找來不少博士,在民間到處搜羅、編纂,才理出一點中華民族文化的命脈來。如此來看,秦始皇不僅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而且是破壞中華民族文化的災星,是民族的罪人。翻開中國的歷史,沒有哪個朝代的統治者,會站出來歌頌秦始皇的,只有中共,這個暴力政權,與秦始皇惺惺相惜,在教科書大捧他的“豐功偉績”,還出電影,將秦始皇捧為統一中國的《英雄》。
註釋:
1《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第3頁.
2 同上書,19頁。
3 同上書,29頁。
4 同上書,32頁。
5 同上書,56頁。
6 同上書,60頁。
7 同上書,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