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探源歸根論

一、導言
自蘇格拉底以降,辦證哲學開始風行希臘的雅典。人們以思辨為能事,相信真 理會越辯越明。後經柏拉圖創立的理想國,哲學與思辨的形而上學就很難分開 了。所謂的哲學思辨,其實就是形而上學的思辨。到了亞里士多德創立的邏輯 學,就為哲學的思維奠定了模式。哲學家們從探索世界的本源開始,追尋人類 存在的根源。於是便產生思索,但思索不可能是盲目性的,它必須有一套思維 的方式。這樣,邏輯學就產生了。自亞里士多德規劃出第一哲學的範疇開始, 哲學家們就熱衷於主客體兩分法的“邏各斯 "(roges)。從認識論到觀念論,都 遺傳著蘇格拉底辯證法的基因。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紛爭,也是建立在辯證法理 論基礎之上的。因為宇宙世界的無限性,就是說,空間、時間的無限性以及物 自體的不可知,哲學,這個形而上學,他關於世界觀最一般的學問,也就必然 是形而上學的辦證。有人說,唯物論是實在論,它是形而下的,並沒有上昇到 形而上,根本談不上什麼辦證。其實,唯物論表面上是就物質而論,看起來很 實在,但其要追究物質的起源及根由,它必然要運用邏輯的三段論來推出一個 結果。這個假設的命題歸根到底是形而上的,與唯心論推出最高的善的邏輯方 式沒有什麼兩樣。即用一種想像意識去包羅前意識,這中間搭建一個邏輯橋樑 來保證結果(目的)的正確性。如我們講的因果律:有果必有因,有張三存在 這個世界上,必然有生他的父母,張三不可能是石頭爆出來的。那麼我們根據 這個因果律一直追問下去,問題就出來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就產生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把人類的祖先推論到猿猴。可是我們再追問下去,猿猴是哪裡 來的呢?推到一切都是物質演變而來的。我們再追問下去:那物質又是哪裡來 的呢?最後的答案就是客觀存在。但是,如果我們再回頭來看因果律,這種絕 對的無條件者,是不能給人一個確實、滿意的答复的。原來是每發生一件事情, 都會有原因和條件,推論到最後,居然沒有原因和條件了。物質被推論到那個 境地——“客觀存在”,可說它已無唯物的實在可言,說它是形而上學的辦證就 很合邏輯了。到了十八世紀,人們已經厭倦了這種哲學的玩把。康德 (Immanuel Kant,1724_1804)將形而上學戲稱為“Hecuba (1)“海枯拔”—— 自艾自怨的老婦人)。可以說,到了康德那個時代,哲學這門學科已走向衰老, 行動不便。她已無法應變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也無法對應神學信仰的存在。 人們只有在懷疑論和獨斷論兩方面行走,漫無邊際地玄談。哲學走到那個地步, 似乎已病入膏肓了。這個自艾自怨的老婦人——海枯拔,還能怨誰呢?今天我 們回過頭來看,完全是她作繭自縛。因為天是無限的高,她往上升呀升,升到 形而上,則她就無所依託了,然後不免重重地墜落下來。哲學,這個曾被譽為 人類最高智慧的學問,它用主客體分立的兩分法進行辦證,不是主體決定客體, 就是客體決定主體,而這種主客體在空間、時間的形式運作下,就很容易產生 懷疑論和獨斷論。在兩分法的辦證作用下,一旦思維上昇到觀念論,別無選擇, 他要為達到目的而不惜浴血奮戰,其必然是懷疑一切或是獨斷一切。當初亞里 士多德設計第一哲學這門學問時,其思維架構多指向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也 就是人們常說的“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人們對哲學的思考,就不免落入 “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思維框架之中。這種主客體分立的哲學沉思,開啟了人 類理性思維的發展,助長了各類科學的進步。各類自然科學靠理性的經驗,毫 無障礙、穩步地向前發展。可是哲學上昇到形而上學後,它就出現理性的二律 背馳(康德的理性四大悖論即是)。哲學成為“海枯拔”,完全是她咎由自取。 她落入主客體分立的思考方式繅臼,走向衰老被人遺棄是毫無奇怪的。幸得德 國出現一個康德,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有著驚人的反思能力,用孟子的話說, 叫“反身而誠”。他竟將哲學這個“海枯拔”煥發了青春。他打破了以往哲學慣常 的思維,來個思維的反轉(革命),得出個“先驗論”。如果我們以康德在其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說他的哲學是哥白尼式的反轉來看他的哲學的 話,康德的哲學,實際上就是形而下的哲學,為區別「易經」所說的"形而下 之為器”的說法,我稱康德的哲學為形而下之下。即形體之下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