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康德,電腦發明的鼻祖

我曾經在我的書《通往天人合一之路》說康德說電腦發明的鼻祖。有人說我是胡諂。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品味當中的道理,你就會覺得,當今的電腦,是在康德的理論框架下產生出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都知道,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先驗論”。所謂的先驗,就是經驗之前的理論。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開章明義地指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1但是他把話題一轉,說,“是否有這種不依靠經驗,乃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這至少是需要更慎密地去審查的一個問題,而且是不能立即輕率答复的問題。這樣的知識稱為“驗前的”(a priori),而且有別於經驗性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是起自驗後(a posterion)的,即在經驗中有其起源的。”2康德所說的這個“驗前”理論,其實就是電腦如何可能的理論基礎。我們要使電腦成為可能,就得在我們沒有使用電腦工作之前,電腦必須有一套程式安裝在裡面。這套程式保證我們向電腦輸入什麼,它就出現一個我們想要的結果。譬如我們打開中文視窗打字,輸入一個“W”字母,它就出現“我、為、萬、無、文”等字,為什麼呢?就是我們預先在電腦安裝了一套中文拼音輸入法的程式在裡面所起的作用。這個“預先”,就是康德所說的“先驗論”。在出現(現象)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腦袋之前,我們的腦袋有什麼認識能力,能把現象的東西變為知識?即在驗前,人腦有一套認識的形式(純粹的知性),這套形式保證現象進入我們的腦袋之後成為知識的可能。也就是說,在現象還沒有進入到我們的腦袋之前,我們的腦袋就有一套認識的程式在那裡了。不過,這套形式沒有與經驗發生關係,它就不起作用,沒有意識的出現。就如一台電腦,你沒有向它輸入東西,它當然就沒有反應,什麼也沒有顯示出來。但是,你不能否認說,電腦什麼都沒有。其實它本身就有一套程式裝置在裡面,只是你沒有向它輸入東西,它就沒有產生知識。我讀康德,覺得康德的偉大就是他思想的深遂。他怎麼會看到在經驗發生之前的知識?我稱此為“沒有發生知識前的知識”。我們別小看這個“驗前的知識”,沒有高超的悟覺能力,你是很難想像到在知識後面還可以挖掘出知識。一般人只能在意識-物質,或物質-意識的層面上作思考,頂多再進一步,在意識的層面上再作形而上學的抽象思維。而康德既能在沒有意識顯現出來的後面看到另一種知識,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18世紀的當時,形而上學已成為“海枯拔”(Hecuba 自怨自艾的老婦人),人們棄形而上學為蹩履,認為相對於科學的發展它太陳舊和落後了。哲學到了那個地步,可說已停步不前了。是康德開闢出一條嶄新的哲學道路,他對傳統哲學來個反轉(革命),從而奠定了“我們的知識如何可能”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這就是今天的電腦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就是說,我們要使電腦成為可能?就必須預先在電腦安裝一套使某種輸入的東西變為可能的程式。只有它預先有那套形式的存在,才能使某種輸入的東西變為知識的可能。康德的“先驗論”,雖說的是人的認識形式,但它與電腦的原理是一樣的。沒有驗前的裝置程式,電腦不可能發揮出它的功能來。以康德先驗論的說法,在我們還沒有認識這樣那樣的事物之前,我們人腦早就有一個驗前的概念。它先天存在人的頭腦中,一旦與經驗發生關係,它就表現出來。固康德說,“所以知性不只是通過出現的比較而訂出規則的一種力量,它本來就是自然的立法者”3。以康德這個說法,我們人腦在沒有認識世界之前,其本身就有一套自然的法則了。這就如說,在我還沒有認識張三之前,我的腦袋就有張三的概念了。聽起來你會覺得很荒謬,實則我們拿今天的電腦來看,正好驗證康德所說的一點不錯。我們在電腦打字,打個“W”,出現“我”字而不出現“你”字、“他”字,就是因為我們在輸入“W”之前,電腦早就有一套FORMEN在裡面了。電腦早就有一個“W”的驗前概念,你打上“W”字母,它就顯示出“我、為、無、文----“等中文字來;它不可能出現“你”字或“他”字。這就是康德說的我們的知識必然是如此而不是別的先驗邏輯,因為我們的頭腦早就有一套驗前的概念了。最近在中文網絡上看到一個叫徐水良先生關於意識科學的文章,大意是說,很多人都以為是先經過判斷後才得出概念,徐先生認為錯了,是概念先於判斷。徐先生很自鳴得意,以為他在認識論上發現新大陸。其實,早在200多年前的康德,就比徐先生更進一步了。徐先生是客觀事物產生概念,有了概念然後才有判斷。而康德是現象之前就有概念了。我之所以佩服康德,是康德在沒有知識出現前看到另外的一種知識。這種驗前的知識你要么怎麼想都很難想到的。這個先驗邏輯論,就是電腦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有人會說,康德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說出人有一個天生會思維的腦袋而已(中國大陸學者把康德歸為唯心主義者)。是的,人人都知道人有一個會思維的腦袋,但通常人都是用兩分法看問題:沒有客體(表象)進入到我們的腦袋(沒有印象),我們何來知識?這就是唯物主義信誓旦旦說“物質決定意識”的宏論。可是唯心主義也會說,沒有我思,哪來知識,你叫那石頭顯示出知識我看看?唯物與唯心爭論不休,就是他們用經驗後的知識作辦證。這種驗後的知識只能證明出這知識是如此,但不能證明出它為什麼必然是如此。康德的厲害就厲害在這裡:他思想到人們萬萬想不到的東西——那個深藏在認識背後的認識形式(form),被康德發掘出來了。康德也說過,數學的先天性原理,用直觀就可以證明出來;而人這個先天性的認識原理,就不那麼容易證明出來了。這就是康德對偉大之處。他說的純粹知性能力:想像力、綜合統一能力以及他說的認識範疇(Kategorien),都是當今電腦之所以可能的必備原理。

當今世界,電腦可說是人類最偉大的一次信息革命。它的傳播之迅速、之廣泛、之方便,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可是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比爾蓋茨是電腦發明家,而不知道德國有一位電腦發明的鼻祖——康德(Immanuel Kant)。我認為,電腦發明的功勳,應該歸於哲學家康德,他是電腦原理的奠基人。沒有他的先驗論,要說電腦如何可能是說不通的。

註釋:

1/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韋卓民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7月第二版,35頁。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韋卓民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7月第二版,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