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設規矩,後成方圓
孩子還沒出生,太太就做好教育兒童的計劃了。她買有關如何教育兒童的書來讀。德國很重視都兒童的教育,有很多關于兒童教育的書籍。從胎教到出生,再到幼兒成長的各類書籍,太太都找來讀了。她從書中尋找自己的教育之道。我認為太太的做法是對的,第一次做媽媽,什么經驗都沒有,從書中尋找教育方法,既快捷又全面。那都是精英媽媽的經驗之談,從中選擇一些適合自己孩子教育的方法是很有用的。
兒子出生後,我們雖然請了一個傭人照顧他,但太太還是放下很多工作,經常在家照顧他。一歲以後,太太就一人擔當照顧他了。在太太有條有理的照顧下,孩子從小就很乖,很少哭鬧,也不像有些小孩不聽父母呼喚,到處亂跑,撿地下的東西來吃的那種。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天生的,但我認為,這與教育亦有一定的關系,孩子能如此聽話溫順,是與我太太的教育分不開的。兒子會說話就懂得“Ja”(是)與“Nein”(不)兩個字的意思。這里說個笑話,兒子一歲時,我父母從中國來探他,一見面,我母親就要抱他,兒子說“nein nein!”母親私下與我說,“你這個兒子真聰明,見面就懂得叫奶奶。”我聽了一怔,然後不禁會心地一笑。原來德文“nein nein”(不,不)的發音,有點近似“奶奶”的發音。兒子拒絕陌生(剛見面)的奶奶抱他,奶奶以為是叫奶奶。可以說,兒子一歲以後就懂得“是”與“否”的一些規矩,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他已有所印象。有些人主張讓孩子自由發展,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去管教他,任其行事,致使孩子橫蠻無理,任性乖張。我經常看到一些兒童,到別人家看到好玩的東西就想拿走;父母帶他到商店,看到好玩的玩具一定要買,不買就在商店哭鬧。這些行為,我認為就是父母平時少向他灌輸規矩,任其所謂的“自由發展”的結果。
《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不雕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這是實理。很多父母痛錫孩子,不堅持原則放任孩子玩耍,或是認為自由發展就是不要去管他。其實,沒有規矩那來方圓?孩子就如一張白紙,要給他一些規矩,他才能有所方圓的。
兒子進入幼兒園後,他的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什么時候可以看電視?什么時候玩玩具?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床?都很有規律。他養成這個習慣後,我們就很少去管教他了。他看電視,是他的時間,我們不去打擾他;他玩什么玩具,我們也不去管他。他有他的一定自由度,我們做父母的也不給他過多的壓力。我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走過來了,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是我們父母的心愿吧。在這方面,我們沒有望子成龍的迫切心,要孩子學這學那,倒是讓其自由發展。
兒子的成長,用心細致地體察他,你就會發現他的心智發展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優越性?兒子長到六歲時,我們就發現他記憶力很好,愛聽音樂,愛畫畫。于是我們就把他送去音樂學校學鋼琴。每個星期只有三十分鐘的課程,回來叫他練十幾分鐘,幾年下來,他竟有所成。十歲時參加地區鋼琴比賽得兒童組第一名,後參加巴伐利亞州比賽,得第二名。兒子得到這個成績,不是我們給他壓力苦學得來,而是我們把他的天資引導得當,使他發揮出來。如當時兒子參加地區鋼琴比賽完後,接下來三個月就是洲的比賽。評委建議說,若要參加洲賽,最好不要彈貝多芬《給愛麗絲》這首曲子了,換另一首好些。因為孩子小,很難掌握理解貝多芬那份感情曲子。鋼琴老師給我們說明這個情況,他有些難為起來。換另一首曲子,三個月時間,我兒子是否能勝任?這不是說會彈就成了,是要拿出去比賽的。
知子莫若父,我對鋼琴老師說,你給他多一點時間,我兒子肯定能行。老師打消了疑慮,換了挪威鋼琴家葛利格的一個曲子。果然,兒子一個星期後就能上手,每天一個多小時的練習,到了比賽場,還能拿個第二名。在我與兒子的交往中,我就發現兒子有一些過人的天資,有些東西他真的過目不忘。一首鋼琴曲子,給他一點壓力,他是可以練出來的。我相信他有一種智能的爆發力。
兒子讀小學二年級時,就能讀德文小說、詩歌及一般的自然地理書籍。我們發現他有這個能力和興趣後,就鼓勵他多做些學校課外的事情,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寫小說,作鋼琴曲子,畫畫,學法文等。小學四年畢業,他的小說《嘟嘟和他的朋友》寫了三十多頁,作有一曲像模像樣的鋼琴曲,還畫有好多畫。他畫北京奧運的幸運精靈,還在本地的報紙刊登了,報社還派記者采訪他。不管他所做的這一切是否有用,但我們相信對他今後的學業肯定有幫助。今年他們班級的年鑒(做一本班級一年來活動學習的小冊子),老師就指定他來編。若果平時沒有我們鼓勵他寫作鍛煉,到了中學很多優秀的學生中,他是不會出類拔萃而被老師看中的。我們夫婦倆并不想追求什么神童效應。早在他讀小學二年級時,他的老師也覺得他聰明過人,就建議對他進行IQ測試,得出的結果是一百三十二。老師說他的智力相當好,他知道後有些驕傲。我們經常告誡他,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有能力的人很多。比如這次巴伐利亞洲鋼琴比賽,人家就有彈得比他好,得第一名的。他聽了也心服口服。他自己也檢討自己,他就承認他的數學在班上不是最好的。孩子需要表揚和鼓勵,但也不要讓他太驕傲,太太經常說,做人太聰明沒有用,長大後不懂得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自以為是,以我為中心,沒有朋友,做人就很孤獨了。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說不上什么經驗之談。我們設下的規矩,兒子基本上實行:他能靜下心來讀書,而且是自行自覺的,這點就難能可貴。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是不聰明,而是坐不穩,好動,集中不了精神,這就很難讀好書了。我想,這雖然與孩子天生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但與父母早期沒有好好管教給他規矩亦有關系。自由發展不是放任,小孩養成習慣很重要,一旦他習慣了,你就很難改變他了。兒子的學習不要我們督促,就是他習慣了我們給他設下的規矩,放學回來就自動做作業,不用我們去說的。到他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他就去玩,我們也不管。這是我們對孩子管教的一個方法。其二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某些特殊的天資或愛好以後,就多鼓勵他往那方面發展。兒子學鋼琴一年後,也遇到過一些困難,老師教到用雙手彈的時候,他覺得很困難,就想放棄不學了。我們鼓勵他,不要見到困難就畏縮,堅持下去就能過關。他堅持了下來,音樂學校舉行音樂晚會也叫他上去表演。他彈得逐漸好起來。幾次表演本地報社記者都采訪他,他慢慢信心也就足了。
其實,德國的教育制度還是蠻不錯的。以我的觀察,孩子的學習好壞很多問題出在家長教育上。德國優厚生活的新一代,他們沒有吃過苦,逍遙自在慣了,對孩子的教育,多讓其自由發展。我們中國人夾在這中間,應用嚴格一點的中國傳統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馬上就見效。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的優越性。不過管得太嚴,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家庭破裂;或是管教過嚴,抹煞了孩子的創造性能力。這一點,我們就得借鑒西方這個自由發展的教育。兩者取長補短,互相平衡,中西結合,我想,是可以教育出好孩子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