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禪讓制
中國人對“禪讓”制的向往,以我看來,是對中國種姓專制制度無奈的一種折射反映。中國歷代王朝的權力繼承,都是傳給自己的后代的,此舉是引起社會不公和朝廷興衰的原因之一。人們幻想能有像“堯舜”那樣的“禪讓”來使社會長治久安。剛好歷史上出現過堯舜禪讓,也就被中國人傳為佳話了。
如果我們以史料分析,堯禪讓帝位給舜,堯多少是有點私心的。堯年邁後,問他的手下“共工”(即大臣、部長之類)誰可以接他的班?共工都說他的兒子丹朱可以接班。堯知道他的兒子不行,讓共工再推薦,于是舜就出線了。堯并不是馬上讓位給舜,堯是有備而來的:他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對舜進行考驗。整整三十年,舜才得于正當接班。可以說,堯的禪讓,并不見得是大公無私。培養接班人,還用兩個女兒套住他,說來說去,還是傳給自己的親人。舜是他的女婿,天下還是落入自己人手中。堯深知他的兒子無德無能,把帝位傳給舜,也算是“知人且哲”吧?
舜禪讓帝位給禹,是最有風度和深明大義的舉動。舜在位時,禹的父親鯀因治水無能,舜親自下令處死他。按理說,禹與舜有殺父之仇,可是舜還讓禹接他父親的班,當水利部長去了。可見舜的心胸是多么廣闊。後來禹治水有功,舜毫不猶豫地將帝位禪讓給他。以此來說,舜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在歷史上,舜可稱得上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我認為舜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稱贊的聖人。
后來歷史上的“曹植七步詩”,也有人認為是曹植不愿意當皇帝,讓位給他的哥哥曹丕的詩話,實則曹植這個“煮豆詩”是出于無奈,不忍見骨肉相殘而自動放棄皇位。且曹植也沒有當上皇帝,談不上“禪讓”。
中國現代史上,說得上禪讓的,可能是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了。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已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後來孫為了中國的前途,主動讓位給袁世凱做總統。這也算是一個禪讓的佳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