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人生境界說

人生境界說。                                           黃鶴昇       

 

最近與馮建民先生討論哲學,談到人生的境界問題。我們都認為,人生是有不同的境界的。

馮先生還熱心地寄來馮友蘭先生的「四個境界」說,問我對此有什麼看法。馮友蘭先生是這樣說的:「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

      人生是有不同的境界的。我們每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樣的,開始都是一無所有,純粹的一個嬰兒。後來慢慢長大,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學的東西不同,所接觸的人和事不同,加上他個人天資的努力,他就成為這樣的一個自我了。我們說張三為什麼是個音樂家而不是個化學家?李四是個農民而不是個國家元首?這都與他的存在所決定的。所以法國哲學家薩特就說,「存在先於本質」。你今天作為一名工程師出現在世人面前,是你經過很多努力、奮鬥得來的。這就是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自我」與「非我」不斷否定之否定的對立統一。馮友蘭先生用哲學的形式,將這歸納為人生四個境界。他認為最高的天地境界,非經哲學這一途徑不能抵達。

其實,說人生不同的境界,世界很多智者都說過很有智慧的話:

       黑格爾就總結出人生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主觀(個人的)的精神;第二階段是法,道德,國家和歷史的客觀精神;最後階段是藝術中的直觀,宗教中的表象,哲學史中的概念的絕對精神。當然,你找到了絕對精神,回到了上帝的懷抱,也就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尼采也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尼采是用人的精神“三種變形”來達到其人生境界的。他說人的精神先變成駱駝,由駱駝變成獅子,最後由獅子變成小孩。駱駝是負重、擔當;獅子凶猛、富于創造;而小孩呢?他說“小孩是天真與遺忘,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2,我們想想尼采說的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人生,開始拼命工作攢錢,很負重,很擔當;有了點本錢就變為獅子,敢想敢幹,很多富有創造的精神都出來了;後來悟透了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就是那麼回事了,他就變為童真了,還原了他的本性。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年—1855年,大陸譯為「克爾凱郭爾)說人生有三個存在境界:第一是審美境界,第二是倫理道德境界,第三是宗教境界。大體來說,他的審美境界相當於感性生活,這種審美意識沒有任何固定的普遍的道德準則和確定的宗教信仰,只是享受人生的感官慾望,用我們現代話說,叫做「跟著感覺走」;而第二階段的倫理道德境界,這是一種理性生活,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他是有選擇的,他有一個道德倫理來約束自己,有義務去做符合普遍道德所要求的東西;而到了宗教的最高境界,就是進入到上帝無限的無限境界了,這一境界,是高出於理性之上的,「信仰不僅高於理性,而且是理性的死亡,是和理性相敵對的。」3這個宗教境界是滿足的境界。而這個境界要靠「荒謬」才能進入,它在一切理性原則之外才能達到無限的無限。也就是說,他是非理性的。

       而我最欣賞的是我們的聖人孔老夫子,他以他的年齡遞增來說他的人生境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不要小看孔子所說,你沒有超人的毅力和聰明才智,很難做到孔子這個境界。你活到四十歲了,你敢說你沒有一點困惑,沒有一點問題嗎?孔子就做到沒有什麼問題可以難倒他,困惑他。而到了五十,天命是什麼他就知道了,你說神不神?到了六十,他就做到什麼話他都可以聽得進去了,這就是蘇東坡所說的「無故加之而不怒,率然臨之而不驚。」的地步了。到了七十,已是「從心所欲」,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自由自在了。人生達到這樣的境界,可說是人上人了。你即使有什麼萬貫家財,官至總統,統領億萬人民,但天天擔心受怕,患得患失,又怎麼比得上孔子這個「從心所欲」呢?所以境界高低,對人生是很重要的。

        而孟子則是以另一種方式說他的人生境界的: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為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4

孔子的人生自述,是以他的年齡遞進來說明他的不同人生境界的。而孟子在此則是以他人來作比較說出人生的不同境界。他說出人生共有六個層次,而樂正子只是做到“二之中”,只是“善、信”兩項而已。而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能夠做到有欲望的善和做諸事有信譽那就不錯了,要上昇到“四之下”的“美、大、聖、神”的層次,一層比一層難,更是高不可攀。人的欲望無止境,你能感到“充實”嗎?你感到充實而美滿了,但這個“充實”能發出“光輝”來照亮別人嗎?如果我們說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有“大人”的胸懷,但能將大者化之就是聖人了。人不能說一味追求做大事、有大的抱負就好。做大事,你要能消化得了,消化不了就壓死你。有的人承受不了工作的壓力和家庭的困擾,精神就崩潰了,人就垮了。故聖人能大而化之,如俗話說的“以四兩拔千斤”。能做到這個“聖”的境界,已經是很難很難了。而孟子還要更進一步,做到神奇莫測,深不可知。此,就謂之神人了。所謂的神人,就是“知天命”了,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孟子還說過這樣的話:「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5做人做到孟子這個地步,可說是達到一個非常高的人生境界了。某某人曾污辱、打擊過你,你能化解得了這個心中的仇恨嗎?你人生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你心中所存下來的都沒有一點遺憾,沒有一點傷心悔恨的事?可是你經過的都化掉了,心中所存下來的都是很美好,很神奇的東西。人生到了這個地步,可說是站在人生的最高峰上了。沒有這個高度,你的人生不可能產生這樣心靈境界。有人總結他的人生時,總會覺得,一生平平凡凡,沒有什麼值得留念的事。你想想孟子這句話,他的境界是多麼高尚和神妙。

道家老子的境界更了不得。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這個人生境界,也是分四個層次。與馮友蘭先生說的相類似。開始是人與自然物質界的關係,我稱為唯物論的;「地法天」,則是形而上的;「天法道」則是形而上之上的;「道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道家還有一句非常玄妙的話,叫做「和光同塵,與時俱化」,這個境界,可說是與天地同為一體了。

人生是需要提高自己的境界的,沒有心靈淨化的提升,沒有一個境界作為心靈的安住所,人生在困境中就不堪一擊,就會走向沈淪甚至毀滅。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得道是多麼高尚和崇高,早上得道,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中國的哲人就總結出做人的三個不同處境「生於儒,退於道,遁於釋」,做人入世,要以儒家思想來武裝自己,敢作敢當,謀取功名,光宗耀祖,爭取做個有光輝的人。而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你失敗再也翻不了身,或是你被潮流淘汰了,光環褪色了以後,你如何度過你的人生呢?這就需要你退到老莊的道界了。老莊的道,我稱為「觀賞人生」,他不作為,也不評判是非,不追求名利,他站在一個超然的境界上,看人間的一切,這對人生來說,也是別有一番趣味。這就是「退於道」的樂趣。而對人生觀賞的趣味沒有了,對人生徹底失望,這個人世再沒有什麼可以讓我留戀的了,我們如何生活下去呢?這就是「遁於釋」,遁入佛門,沈迷在空、寂的境界裡,體悟釋迦牟尼鳳凰涅槃的最高智慧境界,這樣,你就功德圓滿了,你的人生還有什麼遺憾和感到不滿足嗎?沒有了,一切都圓滿了。中國的智者,不少人自稱他是亦儒亦道,或是亦儒亦釋,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就說,「富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前一句好解,有錢救濟別人沒問題,貧窮如何善待自己呢?這就需要道或佛的文化思想來薰陶自己了。所以宗教信仰對人生來說很重要,人借助上帝或佛陀的神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齊克果就是借助信仰的力量,進入到上帝無限的無限的境界的。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389頁。

2,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第一版,21—23頁。

3,「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47頁。

4,孟子,「孟子」台灣智揚出版社,民國76年版,405頁。

5,孟子,「孟子」,台灣智揚出版社,民國76年版,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