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關於荀子的「五行」說

關於荀子的「五行」說

荀子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思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暓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1(「荀子·非十二子」)

在這段話中,荀子有提到「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矛頭直指子思、孟子,說他們是破壞孔子學說的罪人。有學者說,子思、孟子沒有提過五行說,有人認為可能是荀子筆誤。學者馮友蘭就說過這樣的話。他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就說過。他認為「五行」指的是「金木水土火」。子思、孟軻沒有提倡過這樣的學說。實際上,荀子指責子思、孟子的「五行」學說,不是「金木水土火」,而是子思的「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2,孟子說的「仁義禮智信」,也是五行說。子思用「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個關係來概括孔子的仁禮學說。就是子思「中庸」思想的「尊尊等」和「親親殺」兩個道德倫理。而孟子說孔子的學問,也就是用「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來總括。荀子認為是錯誤的,是不科學的(無類),不明確且無根據,蔽塞而不通。子思,孟子把孔子學說分為五個方面來論述,就是荀子批評的「五行」說。荀子批評的此「五行」,而非彼「金木水土火」的五行。當時的古人說「行」,看來就分類,部分,方面的意思。「五行」,出自「尚書·洪範」一書,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3這是說明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五類物質,或說五大因素。行,就是分類的意思。現代用語也有「行業」之說,就是那一類職業之意。「洪範」除說「五行」外,還說一個「五事」。夏僎有註釋:「自五事而下皆言用。獨五行不言用者,蓋自五事以下,無不自五行推而用之,故五行不言用,而其用愈大」4。此也可說明「行」是分類之說。荀子說五行就是五個分類,五大內容之意。馮友蘭等學者,侷限於「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用語。而無解荀子何以說子思、孟子有五行學說,誤以為是筆誤。實際上荀子指責的就是子思、孟軻的五大分類學說。

孔子真正留給後人的言行,就是一部「論語」。其他如「易經.繫辭傳」、「孔子家語」等,是否是真正的「子曰」?無法考究。特別是「孔子家語」,是後儒的偽作。那麼「論語」有沒有提到子思所說的「五行」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友信等,孔子是說及的。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也有說及。那麼,子思、孟子用五行來說孔子之道是否錯了呢?問題是,這是否是孔子的中心學說?翻開「論語」,孔子說到可多了,仁義禮智信,孝悌恭檢誠,知人知禮知天命,等等。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5(〈论语。阳货〉)荀子顯然認為子思和孟子沒有說到孔子的中心思想。如果我們以子思的五行與孟子的「五行」來分析,就會看出他們的不同:子思是從禮教規範的等級制度來解孔子的學說的。孟子則是從內在的心學來解孔子的學說,說人有「仁義禮智信」五樣東西就夠了。孟子還把「義禮智信」比作人的四肢,仁為首,這就把孔子學說分為五個部分,相互聯繫,缺一不可。有一點我特別不同意孟子把信立為孔子學說的一部分。上面說孔子能行於天下的五者,信與恭、寬、敏、惠是平衡的一個德行。信不等於是其他四者。做人有信還不行,還要有恭、寬、敏、惠,才能行於天下。這樣說來,拿一個信來說事,就不能概括孔子的學說了。孔子說義也不多,是孟子多說義,而且常把仁義連在一起來論述,似乎仁義是一個意思。但在孟子那裡,仁與義各有不同義。荀子的批評不是沒有道理的。在荀子看來,孔子的學說,就是禮。所以荀子特別以「隆禮」來論述他的學說。我覺得荀子是比較得孔子學說的精髓的。「論語」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这就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仪法度,就是仁了。并且做得到或做不到仁是你自己的事,由不得他人。孔子进一步指点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这就是说,你做到一切符合礼仪法度,就是仁人了。那么,这个”仁“不就是等於礼了?孔子是以禮來規範言行舉止,從而達到仁的境界。即以禮踐仁。

荀子對孔子的學說,與子思、孟子的理解,看法完全不同。或說南轅北轍。稍有對儒家學說了解的人都知道,子思和孟子,是從內在的心性學來闡述孔子學說的,而荀子則是從外在的禮,來說孔子學說的。荀子對子思和孟子的學說,當然是不認同的。稱為「五行」,大概也帶有點貶義、諷刺的意味。

注釋

1,荀子「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68頁。

2,「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55頁。

3,「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165頁。

4,「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164頁。

5,〈论语〉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49頁。

6,〈论语〉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頁。

7,〈论语〉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