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黃鶴昇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禮,社會文明發展的屏障

禮,社會文明發展的屏障

是夜,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一場傾盆大雨下個不停。

窗外,一片黑漆,偶爾一個電閃,伴隨著雷鳴,幽靈的鬼影現身而過。我站在窗前,若有所思,但一臉茫然。身旁的電視新聞在報導,恐怖分子在比利時開炸,死傷慘重;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軍交戰;伊拉克又發生炸彈恐怖攻擊;美國發生槍擊事件;伊斯蘭國恐怖份子已潛入歐洲各國⋯⋯所有新聞,駭人聽聞,這個世界還有安全嗎?人類道德是否已經敗壞?文明是否已經脫落?秩序在崩潰?是什麼原因,在使人類迅速墮落?有人說是文明的衝突,宗教信仰的衝突,貧窮落後國家與富有先進國家的衝突⋯⋯。

歐洲文明,已基本成熟。它經過馬克斯.韋柏的寬容理論打造,又有哈帕瑪斯的溝通哲學武裝,應該說對應這些衝突,是可以遊刃有餘的。你不是死板地堅持你的宗教信仰嗎?我基督教對你持寬容的態度,希望與你和平相處;有衝突了,我想方設法與你溝通,盡量不要武力相見。可是,這種寬容與溝通,對於宗教原教旨者、野心勃勃的政客來說,他聽得進去嗎?我們看到的是:自殺者炸彈更加激烈,國與國的戰爭更是慘烈;某些大國,也在蠢蠢欲動地準備著世界大戰。

這個世界在迅速墮落與衰敗。

又一電閃雷鳴,一個鬼影閃過後又恢復黑漆。我的思維突然拉回到孔子時代:「禮崩樂壞」,這不正是這個時代的寫照嗎?這個時代,已沒有一套禮儀來維持道德的秩序,剩下的是權謀、敲詐與私利。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他還念念不忘,「久未夢見周公」了。我突然想到,當今這個世界,如此動盪不安,如此無序,是否與這個禮有關?

我們打開司馬遷的「史記」,他專門記載一篇「禮書」,他把它放在八書中(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以及平準書)作為第一書來記述。可見「禮書」在古代社會是多麼重要。

我們來看太史公如何說禮吧。《史记。礼书第一》上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2司马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人文历史,夏、商、周三代损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对礼之赞誉,推崇佩至,此礼功力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儒家若没有“礼”而立,其整个道德体系就轰然倒下了,其就不成为儒家文化了。激进分子鲁迅说中國几千年的“礼教”是吃人文化,把礼教说得一无是处,实则把整个儒家的文化否定掉了。现代很多人,不知礼为何物,也拾起鲁迅的牙诟,咒骂礼是祸水,是害人的教条,是阻碍中國进步的绊脚石。也有很多人认为礼的繁缛细节太多,已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也不适合现代国际交往的惯例,故完全可以弃之如蹩履。悲乎!无礼,儒家学说何以挺立?传统文化何以继承?中國何以成为中國耳?没有礼的表现,一切都立不起来。故我们要谈儒家文化,要继承儒家文化,不能没有礼,不能不知礼。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古人是如何说礼的:

 

  《礼记。礼运》篇说,“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疑;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3它的作用多大?它是王朝统治的政治纲领,是君王的权柄,是辨别是非,洞察秋毫,驱除牛鬼蛇神,考察制度,分清仁义的法则,所以它能治理政体,安定君王。看來這個禮,對於人類社會的運轉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记。坊记》篇说,“礼者,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这是“役使群众”的一切行动纲领。防民于水火的最好方法。

在《大戴礼记。礼察》篇更清楚地说明“礼”的作用:

 

  “孔子曰,‘君子之道,臂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从生也,犹防塞水之所从来也。——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骋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妙,使民日徒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荀子对礼非常重视,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世,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此礼之所起也。”荀子还称讚“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

 

  从上我们看到,古人说的这个“礼”,其实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宪法”,或说基本法。而古人说的“法”,相当于现在的刑事法。宪法是禁于将然之前法律,刑事法是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律。礼,其实就起着当今宪法的作用。以此来看儒家圣贤为何这么重视这个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等等之禁令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国家大法,关系到王朝的统治延续问题,它至高无上,做君臣的,孰能无视之?孰能无慎之?当然要谨言谨行,符合礼节了。况且礼是执天意而定出的行为规范,人要想更上一层楼,抵达知天命,没有礼来做行为规范,如何知天人之分际,不知礼,就等于没有了方法和方向。故人要知礼,识礼之后,方能迈向“知人”的步伐。孔子说他,“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说,他三十岁就知礼了。孔子七岁就可以设礼阵与伙伴玩游戏,从小就在“礼”的浸淫下生活,这样的聪明人,要到三十岁才完全懂得“礼数”,可见孔子是如何重视这个“礼”了。

 

  可以说,礼,是古代皇朝的宪法,由于代代相传,人们都照着去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俗,一个传统。它有点象宗教的教条,被祖祖辈辈固定下来。有些繁琐的礼仪,不会变通,就成为现代人说的“死礼节”。但是,礼,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现行为准则,没有它,则天道不可见,天道没有了,整个儒家传统文化就倒塌了。

 

  现代中國大陆,对礼的破坏是最严重的了。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國,对礼造成一次破坏,民国初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礼教荒废,加上中國的一批左翼文人(如鲁迅等),大肆宣扬礼教吃人,把礼教说得一无是处,礼,就这样衰落了。到了我们这一代红旗下长大的人,几乎不知礼之为何物了。以当今社会的时尚来说,礼,代表的就是陈腐、守旧、不开化。是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行为举止。我华夏圣哲先贤,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缘人情而创礼,造就了多么辉煌灿烂的文化。如今礼竟沦落为“吃人”的教条,我们太愧对于祖先了。〈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礼一运行,天下即大同。没有盗窃,没有淫乱,人尽其才,有力的出力,有才的出才,互相帮助;人们亲亲爱爱,和睦相处。这样一个有条有序的和谐社会,就是运用礼创造出来的。历史记载,尧舜时期就出现过这种大同社会。既然祖先为我们创造出那么灿烂辉煌的礼文化,我们即使不象孔子那样讲“克己复礼”,但也不至于全盘否定,说它是“吃人的礼教”吧?

 

  礼,是否有那么大的功能?何以孔子要“克己复礼为仁”,那么重视这个礼,立志要灰复周朝时代的这个礼文化?周公距孔子时代只不过几百年历史,连孔子都悲叹他久未梦见周公了。而我们距周公几千年矣,历史的沧桑波折,礼崩乐败也久远了,我们能梦见周公吗?

 

  其实,孔子所处的时代,不也是礼崩乐败的时代吗?孔子明知不可为之而为之,退而作〈春秋〉,记“春秋”史事:“杀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己。”(〈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本己”,即德性也;德性是什么?天道也;天道原来如此,至清至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礼者,则顺也。“不知礼,无以为立”,其道即在于此。以通俗的话来说,礼就是良能。有德有能,国泰民安;无德无能,国破家亡。古人解礼为履,履者,足行也;即我们今讲的实践理性原理。又据〈易〉有“履卦”,〈易。序卦〉说,“物蓄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履卦”是在“小蓄卦”之后,在“泰卦”之前。人有一点小蓄后,就要慎言慎行了,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履卦的意思,你做到自己的行为中正以后,你就可以阴阳合谐,泰而安了,这就是泰卦的意思。按“小蓄、履、泰”三卦联系来说,履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好说明履卦,即是礼担当的角色。〈易经〉履卦的〈彖辞〉说,“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享。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履卦上为,“乾卦”,下为“兑卦”,这就是以柔软践履刚强之意,说(即悦,兑卦)以对应乾,就如我们人踩到虎的尾巴,虎不吃人,享通。刚爻居于中位得正,因为光明正大,所以踏上帝王的位子也不会有什么愧疚。已故民国总统蒋公名“中正”又名“介石”(〈易经〉亦有“介于石”之说,即以柔克刚之意),,蒋中正,蒋介石这个名字,都是实践礼的意义,全因〈易经〉的典故而来。蒋中正能坐上总统之大位,你说巧合也好,你说是〈易经〉的算卜灵验也好,〈易经〉所说的“履卦”就是礼的实践行为。如果说帕拉图理想国的国王就是那个充满智慧的哲学家,那么〈易经〉所说的践履(礼)可以踏上帝王之位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说,你如果以礼作为你的行为规则,一切都符合天道,那你就做到仁了,「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能守住那聖人大寶之位,那就是正人君子了。

 

  我们现代许多爱国愤青,骂日本为小日本,叫人家为鬼子。实则人家日本真正继承了我们礼教的一些传统,我们反而丢失了。我在电视看到日本政府那个交接仪式,庄重而威严,一举一拜,有礼有节。这不正是我们古人的那个礼教仪式吗?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管理全国人民大众的首席官,没有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草草过场,民众会对你有所尊敬而听从你的指挥吗?〈礼记。中庸〉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我们人类之所以有慈父慈母,兄弟姊妹互相敬爱,朋友之间很讲信用,下级听从上级的指挥,尊敬贤达师长等,都是由礼所生成。现代的中國人常说,中國人如何如何?中华民族如何如何?你试想,假如你没有礼的表现,见面握握手,对父母直呼其名,你的一举一动,与西方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言行举止比人家更粗俗,更无章法,你还能代表中國人吗?你还能说这就是中华文明吗?一个民族,一个人说他是某某国人,不仅与他使用某种语言、文字有关,而且与他的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宗教等有关。就是说它有一种特定的、内在的文化涵养。而这一切,靠什么来展现呢?礼仪,就是这种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没有礼,你这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何表现出来呢?你说你是中國人,你这个中國人总得有点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吧?我们总不能说,那种没有礼貌、髒乱、随地吐痰的举止是中國人的特色吧?日本人之所以为日本人,是我们首先看到他们接待客人那种点头弯腰的礼仪。无礼,我华夏文明无以见矣。

 

  当然,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完全照搬古代的礼仪是不可能的了。我读〈礼记〉,对古人那种繁琐礼仪细则感到惊讶。莫说我们今人做不到,就孔子时代也难于实行。〈礼记〉也记载有些人不懂礼节,由孔子或其他达贤指出矫正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这礼崩乐败的时代,要“克己复礼”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亡天下即亡礼教。无礼教文化,则中华文化灭亡矣。所谓灰复传统中华文化,当从灰复礼教做起。“无礼无以立也”。古埃及文明的断绝,如今只不过存几俱木乃伊而已。如华夏文明若无礼而献之,则华夏文明只存几件烂铜废铁的古物而已。

 

  从先秦古圣贤对礼的记述来看,礼应该是人的最基本行为生活方式。即一种做人的生活准则。以通俗的话说,叫做“对得起天地良心”。即我的行为,不违天,不逆地,合中节,和而心正身安也。孟子把“义”比作是路,把“礼”比作是门。他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出入无门,说明我们没有一个安身住所,那只能说是在荒陌野林中,这样,我们就是野蛮人了;而有住所,那必定要有一个门来出入方便。孟子把礼比作门,是有其深刻意义的:就是说,我们作为文明人,其要向外展现自己,必定要有一个方式,一个框架。这个方式,或说框架,就是礼。礼是人类精神文明这座大厦的门。能从这个门出入的人,就是“君子”(文明人),不能出入这个门的人就是小人(野蛮人)。如果我们徶开礼那些繁琐、细緻的仪节来看,礼,有点类似我们当今讲的人權公约。即人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普遍权利和义务。华下圣贤的这个礼,含育着这个人權精神成份。